乡村振兴,乡风文明是保障;文明乡风,移风易俗是关键。永嘉县桥头镇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以“浙江有礼·嘉有新风”县域文明新实践为牵引,全域推进移风易俗深化行动,通过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等,将节省的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,不仅减轻了群众的负担,更催生出公益慈善的文明新风。
老人做寿不摆酒
“寿桃基金”引领喜事新办“桥头现象”
自2017年始,借助桥头人浓重的公益情怀,桥头镇打破寿宴大操大办的传统习俗,率全市之先成立“寿桃基金”,引领了喜事新办“桥头现象”。截至目前,累计收到800余位老人的捐赠,合计2000余万元基金,大摆寿宴的现象基本消失不见,为民众节约了4000万元办寿费用。
桥头镇深入挖掘全镇简办寿宴助力公益的历史,找到洛溪村、金村等“源头”,将全镇寿宴新风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,引得邻里竞相效仿,不断增强全镇老人的归属认同感。采用“以点带面”的形式,鼓励梨村、溪心村等大村发挥“火车头”作用,带动周边村社一起,如今全镇33个村社都有“寿桃基金”,将节省下来的寿宴资金用于公益慈善的文明新风劲吹桥头大地。例如,溪心村的百岁老人詹莲妹出资37万元建设百岁桥、詹岙村的詹德治老人出资150万建设小学教学楼,两位老人先后被评为永嘉县“最美老人”。
詹莲妹老人一家捐资37万元修建的“百岁桥”
2023年重阳佳节前夕,金村的蔡有弟和金德书老人简办寿宴,分别向村内“寿桃基金”捐赠了6万元和5万元。老人们表示,不搞做寿仪式,省下钱捐给公益事业特别好,过去村民做寿全村分寿桃既麻烦又浪费,如果不分寿桃总觉得欠人情,如今捐钱做公益事业有意义,对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教育。
分发喜糖容易造成浪费
不如将钱捐出做公益
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效仿移风易俗新做法,村民家有喜事,省下的钱捐给基金会,数额没有强制规定,捐多捐少全凭个人自愿,量力而为。
元旦之夜,桥头镇金窑村传来阵阵掌声,这既是向一对新人表达祝福,也为他们对全村公益事业的关心表示感谢。新人金瓯翔和徐维灿将本来用于分发喜糖的三万元捐给金窑村,作为该村“喜糖基金”的启动资金。另外,窑底村村民金安康宝宝周岁生日不摆酒,将2万元善款捐赠至“双喜”基金会助力公益事业。此事迅速在村民群中传开,街坊邻里纷纷点赞。
桥头镇金窑村成立“喜糖基金”
桥头镇黄坦村近年来大拆大整、大建大美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考虑到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,村民蔡晓妍订婚不发糖,将1万元捐给喜糖基金用于黄坦公园以及景观桥等设施建设。
现在,村里办喜事分发喜糖糕饼的现象越来越少了。有的家庭为图个喜庆,也顶多购买很少的一部分,给左邻右舍发一些。节省下来捐赠至基金会的钱主要用于帮贫扶困、修桥铺路,奖励优秀学子等公益事业。同时,每次支出都会提前进行公示,账目全部公开,接受村民监督。大家都说,自从有了喜糖基金会,村里的民风比以前好了很多。
丧事简办成新共识
省下钱反哺家乡得到村民拥护
以前办红白喜事没有统一要求,为了面子,有钱的办得风光,没钱的借钱也得办,这成了不少市民的一大痛点。桥头镇立足乡村移风易俗实际,打基础、立规矩,指导各村社有针对性修订完善《村规民约》移风易俗章节,发挥村社红白理事会功能,发动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工作,积极组织协调村社居民丧事活动,确保丧事活动在文明、节俭的轨道上顺利进行。
自从村里对丧事简办作出明文规定,铺张浪费的少了,捐资做公益的多了。2023年1月,黄堡村的乡贤朱小志遵从先父遗嘱,丧事简办,将遗产用于黄堡村环境整治项目,不但捐赠钱款,更是亲力亲为,购置物资,租赁工程队伍,先后花费钱款约60万元,不辞辛苦带头进行环境整治。
“一开始,农村里的老思想还是比较严重,大家觉得有悖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,整体工作开展比较困难,后续经过我们镇村两级干部在思想上的引导和硬件的支持,有了很明显的改观。”桥头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倡导丧事简办的好处不仅体现在村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,更直接地体现在经济支出的减轻,这笔钱无论是用于农村基建,亦或是扶贫助困,都是大有可为。如今,仪式上的从简和经济支出的减少,加之对公益事业的助力,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。
村民“喜事新办”“丧事简办”的变化,是桥头镇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。桥头镇将继续全力推进“除陋习树新风”工作,巩固移风易俗已有成果,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,坚决抵制不良风俗,助力乡村文明新风快速养成,绽放精神文明之花,绘就美丽桥头新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