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寒意渐浓,永嘉千年非遗“弹棉花”的木弓弦响接连在岩枫营地、江枫文化礼堂和苍坡古村炸响。温州市非遗“永嘉弹棉花”代表性传承人徐晓兵携一把百年老木弓,将家风故事融入手艺教学。
小手腕握紧木弓,在徐晓兵手把手指导下轻轻一弹,棉絮便如烟花般散开。每个孩子轮流上阵,不仅认真打磨共同的“家风被”,更把“不抢玩具守规矩”“回家帮爸妈捶背”的童稚诺言“弹”进棉胎。“这是我和师傅一起做的‘家风被’!”
这场活动,正是岩枫研学基地打造的“非遗+家风”低幼版课程的实践成果,也是弹棉花“活”在当代的关键探索。老弓、老磨盘、老棉胎三件“镇馆宝”现场陈列,家风口述史与手艺教学双线并行,让孩子们在“看、听、做、讲”的沉浸式体验中,完成“学手艺、悟家风”的成长。基地负责人透露,后续将联合徐晓兵深化课程体系,让“木弓弹家风”的故事走进更多校园,让老手艺持续“圈粉”新一代。
苍坡古村的千年巷弄里,桥下镇幼儿园11个班级、400余名师生家长参与体验弹棉花。“选棉要挑饱满的,就像做人要实在;拉线要均匀用力,就像做事要认真。”徐晓兵一边演示一边说。
由永嘉县文明指导中心、县妇联联合主办的“德润楠溪·永受嘉福”好家风故事分享会同步举行。徐晓兵讲述祖辈“以手艺传诚信、以服务暖乡邻”的故事。不少家长拿出手机记录,“这样的体验,让孩子既懂了手艺,又明了道理,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传下去。”
数据见证“活态传承”的成效:永嘉弹棉花2014年入选温州市非遗,过去5年,徐晓兵带着母亲和家风故事走进120余所校园、社区,覆盖2.3万人次,弹出的3万余床棉被里,都裹着“诚信互助”的家风内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