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灯初上,东浦小村的巷口渐渐热闹起来。灯光柔和、音乐轻响,空气里弥漫着食物的香气。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——有人等位、有人拍照,也有人只是随意散步。
东浦小村位于鹿城区南汇街道,毗邻时代广场。面积不大,仅有7幢居民楼、81户人家,却是老温州人熟悉的“深夜食堂”。从街边小炒到创意甜品,从铁板烧到寿喜烧,这里汇聚了城市夜晚的味觉记忆。然而,随着人气高涨,街区的道路、管线与视觉环境却逐渐显得杂乱、陈旧——“人多但乱、热闹却不舒适”,曾是许多市民的印象。
如今,一场以“微改造+精提升”为核心的文明焕新行动,让这条老街重新被看见。“我们不想推倒重来,而是希望让这条街更舒适、更有序,也更有文化味道。”南汇街道党工委委员、办事处副主任张园园说。她站在改造后的巷口,道旗迎风招展,灯光顺着里面流淌,一切熟悉又焕然一新。
这场改造源于一次圆桌会议。居民、商户、设计师与街道干部围坐一堂,从“巷子太暗”到“停车难”“缺少导向标识”,问题逐渐清晰:东浦小村不缺烟火气,缺的是秩序与品质的平衡。设计团队在保留原有业态基础上,注入更现代、更互动的元素。设计总监谈国鹏介绍,他们以温州塘河水系的“流动感”为灵感,打造轻盈、开放的街区节奏。“我们希望这里既保留熟悉的生活气息,也能带来新鲜的创意氛围。”
街区以“吃货文化”为主题,推出无脸谱化的“吃货”IP形象——简约的线条、俏皮的神情,出现在巷口指示牌、立面彩绘和打卡墙上。最受欢迎的装置,是那面“纠结吃什么”的大转盘——轻轻一转,今晚的餐馆就此决定。谈国鹏笑着说:“我们不追求眼花缭乱的‘网红感’,而是希望大家在互动中重新发现生活的趣味。”
夜晚的东浦小村,不再是喧闹的“网红街”,而是更有秩序、更有温度的生活街区。东浦七巷的“一味独食火锅店”依旧热气腾腾。老板张小满说:“改造前人多但乱,电线外露、标识模糊。现在整齐又明亮,客人体验更好了。”老品牌“久又二分一寿喜烧”的老板老九感慨:“以前靠口碑,现在氛围好了,客流更稳定,也更文明。人多了,但更舒服了。”
南汇街道开源社区党委书记黄建存介绍,改造的最大挑战,是在不削弱商业活力的前提下,实现品质提升与文明更新。他们采用“四级导视系统”:道旗展示商家LOGO与特色菜品,巷口吊旗融入趣味文案,美食大转盘引导客流,停车区经过艺术化设计,让停留更轻松。街区还统一增设了导视标识、优化了斑马线——“文明建设不是口号,而是细节的积累。”黄建存说。
张园园认为,东浦小村的焕新,不只是一次城市美容,更是一种文化更新。“以前大家说‘来东浦吃’,现在更多人说‘去东浦逛逛’。这说明它不只是餐饮街,而是一个被重新激活的生活场景。”数据显示,改造后街区商户平均营业额提升约10%,节假日人流量上升30%;更重要的是,游客停留时间更长,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。夜幕下的小村,变得更整洁、更文明,也更具生活气息。
谈国鹏每次经过,都会停下来看那面“大转盘”:有人犹豫、有人笑闹、有人拍照。“我们做的不是一个‘网红点’,而是让人们在这里找到一种轻松的情绪。”夜色渐深,灯光柔和地洒在墙面上。老街的节奏没有被打乱,只是更有序、更舒展。孩子在灯下追逐,食客悠闲散步,老店老板倚门而笑。张园园说:“文明焕新,就是让生活更有尊严、更有温度。”
如今的东浦小村,依旧是那条熟悉的美食街,却多了一份从容。它不再追求热闹的瞬间,而是回归生活的质感——让人愿意慢下来,也愿意留下来。夜风轻拂,道旗微晃,街角灯光亮着。东浦小村依然是温州的夜,但这一次,它在烟火气里多了一份文明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