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 ->  镇街动态
楠溪江首届溪下马灯戏文化旅游节热闹上演
发布日期:2018-12-27 来源:永嘉县文明办 作者:永嘉县文明办 字号:[ ]

  “童子军”演马灯戏,热热闹闹迎新年。12月26日,由温州市楠溪江风景旅游管委会、永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,溪下乡人民政府承办,永嘉县旅投集团协办的“楠溪江首届溪下马灯戏文化旅游节”在溪下乡热闹上演。活动现场还举行了“生态源头 红色溪下”乡村游首发仪式、溪下乡贤回归项目签约仪式,现场还设置了民俗展示区、美食展区,让游客们不仅欣赏到走马灯等文化遗产,还品尝到了溪下的特色美食。

  吹起唢呐,敲响锣鼓,记者在溪下乡溪下村的文化礼堂看到,来自黄一村和刘山村的两支传统民俗马灯戏正在火热上演,现场热闹非凡。“童子军”身上套着彩色的马匹,踩着唢呐、锣鼓的节奏,变动着阵法和舞步,时而排成两排,时而变换阵型,现场热闹喜庆,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。在民俗展区分别展览了马灯制作、服装、图文展示,算盘制作,竹篮编制等。美食展区展出了千层糕、红豆糕、发糕、麻糍、鸡汤金粉面、肉丸、笋干、魔芋、紫薯馒头、麦饼、羊肉汤等特色美食,

  据介绍,马灯戏表演者一般为10至13岁的孩子,用花鼓、绍兴调与永嘉方言进行演唱,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号、唢呐各一,锣鼓钗钹一套,另加二胡二把。队伍由十二位身着传统表演服饰的孩子将精心制作的马灯戴在身上,随着鼓乐开始表演。除马灯外还配有白牌灯、高桥灯、鲤鱼灯等各种花灯。

  据溪下乡有关负责人介绍,溪下乡地处永嘉县西北角,为永嘉最远的山区乡镇。地理位置偏远,村内多留守老人、儿童,使得溪下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。同时,楠溪江源头旅游资源也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。而马灯戏作为省级非遗项目,是溪下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,也是溪下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。随着溪下小城镇建设的全面推进,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之时,通过举办马灯戏文化旅游节,将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,推动溪下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。

  延伸阅读

  马灯戏又名“竹马灯戏”,据传在清朝同治年间,祖籍安徽省凤阳县的马灯艺人池老彩因生活贫困,携妻带子,来到了永嘉县溪下乡黄一村附近定居,并开始表演“马灯戏”,老小口口相传。在1909年,乡里举办了一次较大的“马灯戏”活动,从此马灯戏就一直传承下来。随着现代生活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,溪下马灯戏表演后继乏人,并被列入浙江省56个濒危剧种之一,“马灯戏”表演曾一度中断。近年,随着县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、溪下乡人民政府的重视与保护,这一民俗活动才渐渐恢复,并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记者 陈胜豪

  “童子军”演马灯戏,热热闹闹迎新年。12月26日,由温州市楠溪江风景旅游管委会、永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,溪下乡人民政府承办,永嘉县旅投集团协办的“楠溪江首届溪下马灯戏文化旅游节”在溪下乡热闹上演。活动现场还举行了“生态源头 红色溪下”乡村游首发仪式、溪下乡贤回归项目签约仪式,现场还设置了民俗展示区、美食展区,让游客们不仅欣赏到走马灯等文化遗产,还品尝到了溪下的特色美食。

  吹起唢呐,敲响锣鼓,记者在溪下乡溪下村的文化礼堂看到,来自黄一村和刘山村的两支传统民俗马灯戏正在火热上演,现场热闹非凡。“童子军”身上套着彩色的马匹,踩着唢呐、锣鼓的节奏,变动着阵法和舞步,时而排成两排,时而变换阵型,现场热闹喜庆,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。在民俗展区分别展览了马灯制作、服装、图文展示,算盘制作,竹篮编制等。美食展区展出了千层糕、红豆糕、发糕、麻糍、鸡汤金粉面、肉丸、笋干、魔芋、紫薯馒头、麦饼、羊肉汤等特色美食,

  据介绍,马灯戏表演者一般为10至13岁的孩子,用花鼓、绍兴调与永嘉方言进行演唱,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号、唢呐各一,锣鼓钗钹一套,另加二胡二把。队伍由十二位身着传统表演服饰的孩子将精心制作的马灯戴在身上,随着鼓乐开始表演。除马灯外还配有白牌灯、高桥灯、鲤鱼灯等各种花灯。

  据溪下乡有关负责人介绍,溪下乡地处永嘉县西北角,为永嘉最远的山区乡镇。地理位置偏远,村内多留守老人、儿童,使得溪下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。同时,楠溪江源头旅游资源也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。而马灯戏作为省级非遗项目,是溪下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,也是溪下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。随着溪下小城镇建设的全面推进,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之时,通过举办马灯戏文化旅游节,将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,推动溪下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。

  延伸阅读

  马灯戏又名“竹马灯戏”,据传在清朝同治年间,祖籍安徽省凤阳县的马灯艺人池老彩因生活贫困,携妻带子,来到了永嘉县溪下乡黄一村附近定居,并开始表演“马灯戏”,老小口口相传。在1909年,乡里举办了一次较大的“马灯戏”活动,从此马灯戏就一直传承下来。随着现代生活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,溪下马灯戏表演后继乏人,并被列入浙江省56个濒危剧种之一,“马灯戏”表演曾一度中断。近年,随着县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、溪下乡人民政府的重视与保护,这一民俗活动才渐渐恢复,并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记者 陈胜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