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 ->  他山之石
潮新闻、中国网等多家媒体轮番点赞平阳这项工作!
发布日期:2025-03-31 来源:永嘉县文明办 字号:[ ]

3月7日,潮新闻、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刊登了《鸣竹学堂:让家长成为“同窗”,亲子成为“伙伴”》一文。文中剖析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,肯定了鸣竹学堂“有爱·家长课”公益家庭教育品牌为家长自我成长、家庭教育提升带来的益处,为平阳县如何走出公益家庭教育路径带来新启示。

“紧张、焦虑与对抗。”在采访中,陈梓桢这样形容从前她与孩子的关系。无奈的口吻里,牵扯出的是背后无数家庭的隐痛:许多家长缺乏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能力,恶劣的家庭关系带来负面情绪,负面情绪又反过来加剧家庭关系恶化,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。要打破这层怪圈,需要内力,更需要外力。近年来,坐落于平阳县昆阳镇的鸣竹学堂推出成体系、高品质的公益家庭教育品牌——“有爱·家长课”,为许多家长提供一个重建健康家庭关系的温暖平台。

家长的自我成长化解亲子危机

“有爱·家长课”系列课程尤其关注家长的自我成长。

目前,“有爱·家长课”已开展24期,每期共10节课。课程内容包罗万象,涉及传统文化、心理学、安全健康等多个领域。每堂课前,导师团队都会进行调研、磨课、试讲,根据成人以需求为导向的学习特点,创新讲课形式。

在课堂中,家长们会被分为多个“小岛”,岛中还分有“岛主”“岛民”,多个小岛共同组成课堂,家长们在课堂上互动、讨论,营造一种敞开式、沉浸式的课堂氛围。除常规的讲座、课堂等形式,鸣竹学堂还会定期举办“悦读营”精读活动、公益心理咨询等多种活动。

丰富的课程改变了家长的认知。2022年,陈梓桢的孩子刚上一年级,在教培行业待了十余年的她忽然意识到:同样是教育,教别人的孩子与教自己的孩子原来并不一样。她总是高要求对待孩子的学业。焦虑的情绪蔓延至孩子那里,形成了“对抗式”的亲子关系。课程之一的《沟通之道》给了她极大的改变。至今她还深刻记得课程中学到的沟通四步骤:倾听、共情、引导与建议。

良好的沟通营造了平和的心境,她开始自省,并意识到人的评价维度应当是多元的,成绩不应该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。在她的影响下,孩子如今的成长状态很好:纯粹、善良、乐于助人,孩子也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,学业进步。

“妈妈,你今天要去学习吗?”成了陈梓桢儿子如今最常说的话。

分享爱心让自己变得更好

纯粹、无求、奉献与爱,是家长们在公益家长课提到最多的关键词。

在鸣竹学堂,义工被称为“爱的分享者”。2022年,林芳红加入义工团队,开始尝试陪伴其他家长、为课程拍照等工作。渐渐地,林芳红在陪伴的工作中学会了倾听,并在倾听中重获了爱。

“在鸣竹学堂的经历,让我学会自省。我开始接纳、感恩自己的丈夫,而他也看到了我的改变,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柔软。我那高中住校的女儿之前很讨厌待在家里,也不怎么和我说心事,现在我的态度转变后,她去了学校就开始想家,也愿意在我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。”谈及自己的改变,林芳红难掩兴奋。

2022年4月,左左第一次在鸣竹学堂上了“有爱·家长课”。9月,在义工的感召下,她也加入了义工团队。茶歇布置、运营媒体、摄影拍照……义工工作内容丰富,左左在这里学会了插花、摆盘和运营公众号。一种不求报答,纯粹想要让身边人更好的心态,神奇地消除了她的焦虑。

受课程启发,左左现在每周都会开一次家庭会议,总结上周发生的事,并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,讨论、决定一些“重大”的家庭事宜,成功打造了一个利于家庭内部沟通交流的小平台。原先有些沉闷的孩子,现在也已愿意向左左打开心扉、坦露情绪。

如今,鸣竹学堂义工队伍已壮大至120人,除了部分导师之外,其他义工成员皆为自发加入的家长。

一条独有的家庭教育公益之路

2018年,昆阳镇政府的一个小型会议室内,一堂有关青春期沟通之道的讲座勾勒出了“有爱·家长课”公益家庭教育课程的雏形。教育部特聘辅导教师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游小央是当时讲座的讲师,也是“有爱·家长课”课程品牌的发起人之一。在上课的过程中,她渐渐萌发出了成立系统化的家庭教育课程品牌的念头。

接下来的6年,她利用自己的职业资源,号召建立了大批温州名师组成的公益导师团队。如今,导师团队已达108人,每位导师都因热爱而来,自主研发课程、自愿为家长上课,为“有爱·家长课”课程内容注入持续流动的新鲜血液。

新鲜的血液带来丰收的硕果。在鸣竹学堂的一间屋子里,整齐地陈列着“有爱·家长课”的荣誉牌匾——“省级项目课题”“温州市‘终身学习活动品牌’”“2023年度温州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二等奖”……金黄的牌面上映照着一旁沉浸在课堂中的家长群体,他们或专注听讲,或热烈互动,共同印证了这场公益家庭教育行动的扎实足迹。

公益家庭教育的“有爱”触角仍在不断延伸。近年来,鸣竹学堂与多家学校建立合作基地,为更多家长带去新的成长,并计划在今年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,做好家庭教育“提升工程培训”,持续培养一批“成长型”家长,使其既能胜任家长角色,还能助力其他家长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