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  ->   他山之石
鹿城“文明微管家”激活老旧小区内生力
发布日期:2025-09-11 来源:永嘉县文明办 作者:郑万云 字号:[ ]

在温州市鹿城区的老旧小区里,一群身着橙马甲的“文明微管家”成了最亮眼的风景。他们铲除楼道“牛皮癣”,劝导出餐高峰乱停的电瓶车,张罗邻里旧物置换——类似细碎的行动,实为老旧小区的治理密码:居民从“站着看”变为“动手干”,政府与社区从“各管一段”走向“并肩同行”,零散经验从“个别试点”化作“全城风景”。这三个关键转变,让文明新风在老旧小区深深扎根。

据了解,鹿城区共有成型小区816个,其中约30%为老旧小区,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、管理力量薄弱、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。2023年,鹿城区启动“文明微管家”项目,旨在破解治理难题,激发居民自治活力。项目创新推行“1+3”协作机制——以居民为主体,业委会、网格员、志愿者协同参与,明确“文明微管家”在文明劝导、环境维护、活动组织中的职责,推动社区治理从“政府包办”向“多元共治”转型。

从“要我参与”到“我要参与”

居民成了自家事的“当家人”

8月5日下午,大南街道荷花锦园的楼道内,“文明微管家”俞亦农、朱盘安正用小铲仔细清除墙面上的小广告。“这些‘牛皮癣’反复贴,影响环境,我们住户看着也闹心。”俞亦农一边清理一边与邻居交谈。俞亦农、朱盘安都是在职党员,“文明微管家”一经招募,他俩便主动报名,成为了小区首批“文明微管家”。

“文明微管家”正在清理小区小广告

荷花锦园临街商铺密集,外卖高峰期电瓶车乱停乱放曾是“老大难”。过去主要靠社区人员劝导,收效甚微。如今,“文明微管家”们凭借熟人优势,柔性劝导、协助挪车,多数骑手愿意配合。“大家都很辛苦,停得规范些,既安全也不影响他人。”俞亦农说。一句朴实的话,道出了邻里之间的理解与尊重。

在老旧小区,退休居民因熟悉环境、群众基础好,成为“文明微管家”的主力军。随着环境改善、成效可见,居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,参与热情持续高涨,“自家事自己管”的治理氛围日益浓厚。

“文明微管家”聘任仪式现场

从“单向管理”到“双向奔赴”

治理多了人情味

蒲鞋市街道电化小区的独居老人李大爷,曾因不愿清理楼道杂物与社区产生矛盾。面对僵局,“文明微管家”团队没有“一刀切”强制清理,而是由网格员牵头,联合邻里多次上门沟通,倾听老人的实际困难。在取得理解后,协助联系旧物回收机构,并妥善保存有纪念意义的物品。李大爷的态度悄然转变:“以前觉得是干涉私事,现在明白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和环境。”后来,他还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“旧物置换市集”,成了文明实践的新传播者。

这一转变背后,是鹿城治理理念的深层升级:从“政府主导、居民执行”的单向模式,转向“沟通、协商、共情”的双向互动。依托“熟人社会”优势,“文明微管家”开展柔性劝导;区文明中心联合专业社会组织,为“文明微管家”提供培训支持,提升其组织协调能力。由此催生出一系列贴近民生的文明实践:“旧物置换市集”促进资源循环,“集体生日会”温暖老年群体,“一米菜园”美化公共空间。这些由居民共同策划、共同参与的活动,不仅提升了社区凝聚力,也让文明创建更接地气、更有温度。

“文明微管家”在行动

从“试点盆景”到“全域风景”

文明之花处处开

自项目启动以来,鹿城区在20个试点小区培育“文明微管家”360余名,累计组织文明实践活动531场,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次。治理成效逐步显现:楼道乱张贴现象明显减少,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改善,宠物粪便处理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。居民对“文明微管家”机制的认可度不断提高。社区发布的招募公告通常在3天内即报满;“文明超市”中,居民可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,相关物资常被兑换一空;“微心愿”墙上,居民提出的“增设篮球架”“加装路灯”等诉求,也通过“文明微管家”与社区协作得以落实。

如今,鹿城区“文明微管家”实践已入选《浙江省全域文明创建典型案例》,市文明中心正推动该模式在全市范围推广。鹿城正着手推进“文明微管家2.0”升级计划,进一步完善人员培训、服务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,提升治理专业化水平,推动这一模式在更多社区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
“文明微管家”在行动

从局部试点到全域推广,从个体参与到制度构建,鹿城区通过推动居民主体意识觉醒、治理方式优化和经验成果转化,探索出一条老旧小区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。实践表明,只有激发居民内生动力,强化政社协同,文明建设才能真正扎根基层、惠及于民。